過去三星期,我分析2012立法會選舉結果,建議非建制派在九月選舉可採甚麼策略。當時心態非常保守,只望非建制派能減少浪費票,力保三分一議席,以保著政改否決權,作為再議政改時的談判籌碼。不過,在現今政治形勢下,抗爭並沒帶來即時果效,令大家都變得很悲觀。即使能保住否決權,或在立法會多爭得到幾席,整體局面也不會有大改變。
但當我再細心分析數據,及看到台灣最近的選舉,發現非建制派要在立法會取得一半議席,即35席,其實並非不可能。若非建制派能取得一半議席,在未來再議政改時,就可以有更強的政治力量去爭取得回本應屬我們的民主權利。當然當中涉及非常複雜的政治操作,但既非不可能,那就要看我們是否敢於一試。不試一定不能,試了失敗也問心無愧。
因此,我現在認為非建制派在九月的選舉,必須反守為攻,抗爭才有出路。但我是否癡人說夢?
立法會70席共分三部分。地區直選分五區共35席。 非建制派各方若能協調出最有利的參選名單數,不單能減少浪費票,更可把選民的每一票發揮出最大效力。若能成功在港島、新東及新西採N+1策略,在九西及九東採N策略,那麼在各區派出的有競爭力參選名單的數目是:港島4張、新東6張、新西6張、九西4張、九東3張,共23張。如果今屆立法會投票率能像區議會選舉般破記錄,並且多了首投族,是有機會令非建制派在今屆多取約2%支持票,令非建制派與建制派得票之比接近六四。非建制派全勝取23席就變得有可能了。
至於超級區議會選舉,非建制派在上屆得票約58%,理應得3席。即使得票率不變,保著3席應是可以的。加起來就有26席了。跟著就要看傳統功能界別。上屆非建制派從法律界、教育界、社會福利界、衛生服務界、會計界及資訊科技界都取得議席。假設今屆能保著這6席,那就是32席,離一半35席,只欠3席。有沒有可能在傳統功能界別中找到額外的3席呢?
希望只能放在那些以個人而非公司或團體為登記選民的界別,就是醫學界、工程界和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這三個界別在過去未曾由非建制派當選過,但若能配合及承接非建制派全面爭取立會達半的運動聲勢,或能鼓勵這三個界別中支持真普選的人參選,並積極動員這些界別中較年青的成員在今屆投票給非建制派候選人,取得零的突破,也不是不可能。
若非建制派能取得一半議席,再把立法會主席的位置讓給建制派,那麼在一般投票上就會是35對34,完全改變立法會生態。若由非建制派議員當立法會主席,投票結果雖反過來是34對35,但因立法會主席其實擁有不小的憲制權力,那也會同樣帶來震撼。不過我相信建制派是不會讓出主席這位置的,但無論如何,非建制派若能取得一半議席,整個政治形勢已再不一樣,政改前路也可能會很不同。
我明白上述分析只是指出非建制派要取得一半議席並非不可能,但要成功,就需要非建制派內的各政黨、組織及個人,都本著大無畏及大無私的精神,商討總的選舉策略,和協調參選名單的總數及建立分配名額的公平機制。
但更加需要的,是大部分支持非建制派的選民願意同心參與這共同的計劃,在地區直選及超級區議會選舉積極投票,並且不以自己最佳的選擇去投票,而是按非建制派共同發出的指引去投票,把選票平均地分配到非建制派在各區的參選名單,才有望達到預期效果。因此要成功,非建制派需要策劃一個非常龐大的全港性選舉工程,讓所有支持非建制派的選民清楚明白這行動的目的及投票時的技術安排,因這不再是個別政黨、組織或個別參選人的事,而是所有支持真普選的港人的事。這也不再只是一場選舉工程,實是一場抗爭運動,需要大家一起參與,但這場抗爭運動是有可能帶來實質改變的。
前路是艱難的,但重要是我們知道如何開始及走向哪裏。我稱這為「雷動計劃」,因這計劃如能成功,必會「雷動」震天!希望所有認同「雷動計劃」的人,能同心協力使這夢成真!
(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02月02日)